PART 3懷孕中期14大要項檢查
時間:在媽咪懷孕28週以前,需要每四週檢查一次;懷孕29~35週,每二週檢查一次;懷孕36週以後,每週檢查一次。
檢查項目: 【詢問媽咪懷孕時的症狀】
★ 醫師問診
除了第一次產檢時,是要確定是否懷孕外,以及個人家族病史,此後的一般產檢的問診方面,醫師還是會透過問診及初步全身檢查,以了解孕婦的體質狀況,作為各項檢查及診斷的依據。
★ 本胎不適症狀
如果媽咪有下列情形時,應該詳盡的告訴醫師,由醫師診判是什麼原因引起的,並了解對胎兒是否有影響等。
1、陰道出血(無論量多寡)
懷孕初期若有陰道出血或是腹部疼痛,不論量多量寡,都有可能是發生了早期性流產或脅迫性流產的警訊,此時媽咪應立刻就醫,處理方式以臥床休息並且給予安胎藥為主,緩解子宮繼續收縮使不足月胎兒下降到骨盆腔造成的脅迫性流產。
2、頭痛
如果有不明的頭疼狀況,應即時告知醫師,了解由來及解決方式。
3、腹痛
懷孕時期若有持續性或是劇烈的腹痛感時,應儘速就醫。
4、痙攣
★ 量體重
中華民國周產期醫學會建議,懷孕期間理想的體重增加為10~14公斤,若是太胖或太瘦,都要請教醫師,找到適合的方法調整;初期而言,會增加1~2公斤,中期後每週會增加0.5公斤,但若是一週超過一公斤就要注意了。每次產檢須測量體重上升的情形,增重太快可能會有水腫,增重太多可能會使胎兒過大造成難產,至於增重太少則會使胎兒遲滯。
★ 測量血壓
在懷孕20週後發生了高血壓的情形,則稱為「妊娠高血壓」;如果高血壓還合併了蛋白尿或是水腫,則是「子癇前症」(亦稱「妊娠毒血症」),嚴重時還會引起全身痙攣,成為「子癇前症」。妊娠高血壓的比例約佔所有孕婦的7%,但卻是會對胎兒與母體造成生命的威脅。
★ 甲狀腺檢查
★ 胸部及乳房檢查
乳房的檢查是預防乳癌發生的情形,但是醫師在此建議所有已婚的婦女(以及開始性行為的女性)都應該每年做一次乳房及子宮頸抹片的檢查,才能預防發生、及早治療。
★ 測量子宮底的高度
子宮底的高度是測量子宮到恥骨上緣(子宮頸口)的距離,為診斷胎兒是否順利長大的依據。一般來說,懷孕12週就可以由腹部摸到子宮,20週以後所丈量到的高度幾乎與懷孕週數相當的了,例如懷孕28週就是28公分、加減2公分內都屬於正常的範圍,如果減超過過多的話,就要擔心胎兒是否太大或是太小,應該做個超音波檢查。不過有些準媽咪很會「藏肚子」,子宮低高度則不一定符合一般標準值。
★ 胎心音
胎心音的聆聽是產前檢查中最重要的項目,懷孕8週以上可由超音波看到心跳,若是測不到胎兒心跳,可能是因為胚胎尚未發育、或是胎死腹中,或者是測量位置偏高,應做超音波檢查以確定診斷。
正常的胎兒心跳平均為每分鍾140~160次,如果低於120次,可能發生胎兒窘迫的現象;如果高於180次的話,則要考慮母親本體是否有感染或是發燒的現象。另外,由胎心音的頻率表現,可以判斷心臟是否有先天性異常。胎兒心臟大約16~18週發育完成,若懷疑有異常,可以請醫師以高層次的超音波做更明確診斷。
★ 胎位
胎兒在子宮內位置受到懷孕週數、子宮腔胎盤羊水位置等因素所影響。懷孕前期,胎兒浮游在羊水中,其方位隨時都在改變。隨著懷孕週數的增加,胎位才會愈來愈固定,到了32週以後,就可以大致確定胎位,產前檢查時,婦產科醫師會以專業的手法觸摸準媽咪的腹部,檢查胎頭的位置。
★ 胎位矯正法
由於胎位正不正會影響到媽咪生產的方式選擇,一般若是胎位不夠正而想自然生產者,醫師會建議準媽咪做「膝胸臥式」,以矯正胎位。
媽咪採俯臥姿勢,兩前臂雙腿分開,雙膝彎曲著地成直角。臀部高舉,胸部貼地面維持此姿勢約二分鐘。每天練習數次。懷孕八個月後可以依醫師的指示,開始做此運動矯正胎位。
★ 浮腫
水腫檢查時,孕婦需平躺在檢查台上由醫師按壓下肢,如果皮膚陷下去即表示有浮腫現象,若全身水腫(如軀幹、臉部)可能是併發了子癇前症,因為浮腫是子癇前症的徵兆之一,應該特別注意。較常見的水腫為下肢或是足部水腫,若出現下肢浮腫的話,宜多休息、把小腿墊高,並做腿部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;在飲食上則應減少鹽分的攝取。
★ 靜脈曲張
長時間站立的人容易靜脈曲張,而準媽咪由於懷孕使得子宮日益脹大,壓迫到下腔靜脈,造成末梢血液循環不順暢,容易在腳部或肛門附近發生靜脈曲張的現象。
★ 尿蛋白
檢驗尿液中蛋白質的含量。若驗出尿蛋白,首先要考慮是否有高血壓,有高血壓則為子癇前症;沒有高血壓者,則可能是媽媽營養過剩的關係。
★ 尿糖
檢測準媽咪是否有糖尿病,如果連續2次以上產檢都出現尿糖過高,須做進一步檢查,接受50mg葡萄糖的耐糖測試。準媽咪若患有糖尿病,胎兒容易變成巨嬰,出生後容易引起低血糖,可能導致痙攣或是腦出血,需要特別注意。
★ 其它
若有下列不明情形發生,都應儘速就醫,確保自己及寶寶的健康安全。
*視力變差
*劇吐
*發冷發熱
*小便疼痛
*陰道有液體不自主流出
留言列表